對丁原被殺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丁原,字建陽,出身貧寒卑微,因會寫文章,年少時被任用為官吏,因作戰時勇猛,之後立功任并州刺史。手下并州軍團有呂布、張遼、張楊這三位猛將。這三人後來在三國中大放光彩,都成為一代著名將領。
漢靈帝駕崩後,丁原受大將軍何進所邀,入洛陽誅殺十常侍。他還未趕到洛陽,何進已被十常侍所殺。之後,京城動盪,十常侍脅迫天子與陳留王出宮,董卓帶西涼軍入京後先找到天子,一舉控制朝廷,把持朝政。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於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發大語?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汝欲為篡逆耶?」卓視之,乃荊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劍欲斬丁原。
董卓欲廢天子立陳留王為帝,丁原不同意,與董卓發生衝突,董卓想殺掉丁原,因懾於呂布之威才罷手。次日,丁原與董卓兩人於城外交戰,呂布勇不可擋,董卓大敗,退軍三十餘里。
董卓心焦,得知呂布唯利是圖,便派遣部下李肅去挑撥誘惑呂布,呂布果然中計,轉投董卓,將丁原殺害。後丁原的大部分兵馬隨呂布轉投董卓。
并州軍團實力強橫,內有猛將,像之前所說的呂布,張遼、張楊,都是一代豪傑。雖說呂布是先投董卓,再殺丁原。但為何丁原死後,無人為他報仇?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一、丁原與董卓就是權力相爭,只是董卓先搶得先機,丁原在這場爭權中失敗,其他人只能去投勝利者,所以無人給他報仇。
丁原和董卓一樣,都是受大將軍何進所邀來洛陽殺十常侍。只是董卓先到京城,最先找到天子,隨後控制了朝廷。等丁原率并州軍團到京的時候,大事已經塵埃落定。
董卓把肉全吃了,連湯都沒給丁原留。丁原是一步慢步步慢,只能受制於人。但強大的并州軍團到京,什麼都沒撈著,丁原也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董卓提議立新帝時,第一個站起來反對的人就是丁原。他們二人相爭,完全就是為了利益,丁原想要在權力之爭時分一杯羹,而董卓也看上了丁原的人馬。所以二人相爭,是不可避免的。
時進弟車騎將軍苗為進眾所殺,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並其眾,故京都兵權唯在卓。
丁原曾經也有機會戰勝董卓,董卓進京時,帶的人並不多,後還敗於呂布之手。若丁原心狠一點,既和董卓撕破了臉,就應該乘勝追擊,至董卓於死地。
丁原就不應該給機會董卓,讓他有時間去策反呂布。丁原若是更狠辣一些,有更清晰的大局觀,真的有可能手握大權,自己也不會死於非命。
在丁原被呂布殺後,他的手下不同意呂布的都走了,同意呂布的都跟著他轉投了董卓。他的手下都明白,爭權失敗後跟著勝利者會更有前途,自然就沒有人為丁原報仇了。
二、丁原根基薄弱,雖有識人之能,但缺少對部下的駕馭,手下對他忠誠度不夠,就沒有人為他報仇。
丁原家境並不好,能得呂布、張遼、張楊這些大將,可見他很能識才,也能籠絡部下。但他馭下應該是有問題的,能用不能降服,這樣的部下對他的忠誠度不夠,也就沒有人為他報仇。
在《三國演義》中,丁原是呂布的義父,這種不是血緣的父子之情,雖不像親生父子那麼真摯,但是也超脫了一般的關係。記載中丁原待呂布是極其好的,可呂布還是一刀就要他的命。
這有可能是呂布天性涼薄,但也間接反映了丁原馭下的能力,在部下面前,缺少威嚴,呂布不怕他,甚至有些看不起他,是無奈才會跟著他。
肅大笑曰:「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
丁原帶軍來京城建功,按說應該帶的都是親信,都是尊他為主的人。可是呂布能輕易出賣他,這樣的人,就算要用,也不能放在自己的身邊。丁原能識呂布之才,卻不識呂布之心,視他為親信,就是把命置於對方手上。
三、丁原被呂布所殺,此為內訌,其他人不會牽涉進去。當時張遼和張楊皆不在,以呂布之威,無人敢為丁原報仇。
漢末,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
從《三國誌》張遼傳中,顯示了丁原被殺死時,張遼在河北那邊募兵。等他回到洛陽,大勢已去,丁原已死,原來的戰友,已都在董卓的手下效力,他若想活著,只能放棄反抗,效命董卓。
而張楊,早就被丁原派遣去蹇碩處,拜為假司馬。他跟丁原早就分道揚鑣,各奔前程。丁原身死後,他聽到可能會難過,但不會覺得一定要為他報仇。
呂布殺死丁原,屬於內訌,丁原和呂布的手下會覺得他們就是權力之爭。若不是并州軍團內部的人殺死丁原,而是其他人,并州軍團為了面子還有可能為丁原報仇。
而丁原被殺後,他的手下沒有發生叛亂,一是因為呂布驍勇,震懾住場面;其次是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大家沒反應過來;最後是沒有人出頭,效忠丁原的人走了,不效忠他的人跟著呂布投了董卓。
從丁原的結局來看,權力之爭從來都是無情的。竟然進入了權力的漩渦,就要努力的保存自己。對敵人要無情,對品性不好的人要防範,丁原因為錯失機會,被呂布所害,也是自己的實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