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南征的時候 諸葛亮最遠打到什麼地方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南征的時候 諸葛亮最遠打到什麼地方

還不知道:諸葛亮南征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史稱「南中平定戰」。在諸葛亮「攻心為上」的政策下,南中迅速被平定,並且成為了蜀漢政權的後方基地,源源不斷的為蜀漢政權提供戰略物資和兵員。這就是《出師表》中提到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關於諸葛亮率軍平定南中,究竟打到了哪裡,後世有很多種說法,最離譜的說法是已經打到了越南,以諸葛亮出征不過三四個月的時間來判斷,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古人對諸葛亮的崇拜。綜合現有資料,筆者認為,諸葛亮南征最遠應該是達到了緬甸的野人山地區。

南中反叛的起因

南中,在歷史上指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具體來說,是由四郡組成的。即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和永昌郡。

後世出現的南中七郡,是在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為了更加有效的拉攏南中少數民族首領,進而更好地控制南中地區,在拆分四郡的基礎上重新設定的,即牂柯、越嶲、朱提、建寧、永昌、雲南、興古等七郡。

至於再後來的南中八郡、南中十二郡都是晉朝之後的事情了。漢末黃巾之亂,益州也未能倖免,而且是重災區。為了鎮壓黃巾之亂,大量的軍隊被調往益州的東北部,就造成了漢朝統治者對西南地區的控制減弱,以至於被一些有野心的少數民族首領,如高定、孟獲和漢族貴族地主階級,如雍闓等利用,開始割據自雄。

劉焉出任益州牧後,採用的是羈縻政策,並把這種政策一直沿用到了劉璋時期。在這個時期,南中勢力和益州勢力基本上處於一種相安無事的局面,但這種局面隨著劉備佔據益州後發生了改變。

本來,按照劉備和諸葛亮的思路,對南中地區仍然是要採用一種羈縻政策的,就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的那樣「南撫夷越」。

可是,劉備畢竟不同於劉璋,他雖然可以接受「南撫夷越」,但是必須要由蜀漢政權派出大員來進行統一管理。因此,劉備新設立了一個職務-庲降都督來統一管理南中事務。

劉備和諸葛亮深知:「定南中,然後可以圖巴蜀,固巴蜀,然後可以圖關中」。但是,南中地區仍有很多少數民族尚未附漢,這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裡面所寫的「不毛」不是不毛之地的意思,而是不向漢朝政府承擔義務的意思。「毛」這裡面指的是貢品或者賦稅。

一個不穩定的,夷、漢時常發生衝突的地區,無疑不符合蜀漢政權的利益,兼之南中對於蜀漢政府而言又具有較大的戰略意義,所以,蜀漢政權才會在便在南中設立庲降都督「立此職以總攝之」。

可是世事難料,就在劉備要穩定南中,進而穩定巴蜀出兵關中的時候,荊州傳來噩耗,呂蒙趁關羽在襄樊前線與曹仁大戰的時機,襲取了荊州,關羽被俘後被孫權殺死。

劉備驚怒之下,起兵伐吳,又在夷陵敗於陸遜,後病死於白帝城。蜀漢政權危殆!而此時的南中地區少數民族首領和南中大姓們本就對劉備給他們頭上安上一個婆婆不滿,正好利用這個時機開始了反叛。

客觀地說,南中大姓和少數民族首領們並不是要真的反,而是想要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從蜀漢政權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罷了,如自治。這一點從叛軍首領雍闓給李嚴的回信中就可見一斑。

「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而且,在這其中還有一個著名人物在裡面攪和,他就是劉璋之子劉闡。

劉闡是劉璋次子,在劉璋被劉備安置在公安的時候隨同前往,但此人對益州基業被劉備佔據始終心懷不滿。因此,在荊州失陷,劉璋被東吳俘獲之後,劉闡馬上答應與東吳合作,並讓劉璋住在秭歸拉攏舊部,自己來到交州在暗中支持南中叛亂,並以東吳的名義封雍闓為永昌太守。

筆者倒是覺得,雍闓之所以接受東吳永昌太守的封號就是做給蜀漢看的,他所期待的是蜀漢政權能給他更高的職位,想要通過這種辦法來要挾蜀漢政權。

畢竟,東吳離南中過於遙遠了,如果自己真的遭受到了蜀漢的進攻,東吳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派出救兵的。因此,還是利用東吳來拉攏自己的契機來為自己爭取利益最大化最為實際。因此,雍闓才會在回復李嚴的時候說出了上文的那一段異常囂張的話來。

蜀漢政權的應對之策

對於雍闓的囂張,作為老練的政治家,諸葛亮也僅是一笑置之而已。雍闓的用心諸葛亮很清楚,但是絕不能答應。

所謂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如果今天答應了雍闓,就意味著日後會有人有樣學樣,只要是想要做官或者想要謀取更大的利益,那就要造反。長此以往,這南中、這蜀漢還是漢朝的天下嗎?

因此,叔叔能忍,嬸嬸不能忍!絕不能慣他這個毛病!

南中反叛的勢力分為三股:一是越嶲郡(今四川西昌)的叟帥高定。高定實力最強,擁有約6000人的兵力,駐守在旄牛(今四川漢源南大渡河南岸)、定筰(今四川鹽源縣)、卑水(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河)一線。

二是牂柯郡(今貴州一帶)郡丞朱褒,擁有約2000人的兵力,盤踞在牂牁郡。三是益州郡(今昆明市晉寧區)的雍闓和孟獲,擁有約6000人的兵力,駐守在益州郡。這三股叛軍中,實力最強的是叟帥高定,幕後的謀主是雍闓,這是兩個關鍵人物。只要是拿下這兩人,南中叛亂就會結束。為此,諸葛亮也兵分三路,直取南中。

東路軍:由門下督馬忠率領,負責攻取牂柯郡。中路軍:庲降都督李恢,負責攻佔益州郡。西路軍:諸葛亮親自率領,負責消滅高定。戰役部署是這樣的:首先,諸葛亮率軍向高定發起攻擊,要打得猛,但是不要攻破防線。馬忠同時出擊,攻佔牂牁郡後不需要與諸葛亮匯合,負責在當地安撫民眾即可。

其次、待到雍闓和孟獲率軍救援高定之時,李恢再率軍出擊,攻佔益州郡,斷了孟獲和雍闓的後路。最後、諸葛亮的西路軍和李恢的中路軍南北夾擊,殲滅高定、雍闓、孟獲於野外。

諸葛亮這種戰法就是典型的圍點打援。筆者分析,諸葛亮之所以採用這種戰法也是因地制宜,根據南中少數民族的作戰特點制定的。因為南中的地形複雜,山林茂盛,如果少數民族就是躲藏在山中不出來或者是戰敗後一跑了之,自己根本無法捉住他們。即使有所斬獲,也無法對他們進行致命的打擊。

而自己一旦撤兵,他們又會捲土重來,這樣循環往復,蜀漢政權始終無法真正佔有這塊土地。因此,諸葛亮採取了圍點打援的辦法,通過圍困高定,把雍闓和孟獲調出來一網打盡,然後再扶持心向蜀漢的南中大姓和少數民族首領來穩固南中,這才是長久之計。

果然,諸葛亮的計謀成功了。在西路軍的圍攻之下,高定驚慌失措,派人向雍闓和孟獲求援,而就在二人率軍北上救援的時候,內部卻發生了變故,雍闓被高定部將殺死,孟獲隨即停止了北上。

雍闓為什麼會被高定部將殺死,史書中沒有明言,筆者分析,其原因無外乎兩點:其一、指揮權的問題。如果高定、雍闓、孟獲三人會兵一處,究竟由誰來做最高領導?很有可能是雍闓提出由自己擔任最高領導,並且把它作為救援高定的條件,觸怒了高定,並被經過了高定授權的部曲殺死。

其二、雍闓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不準備北上救援高定,被惱羞成怒的高定部曲殺死。筆者認為,第二種可能最大。

本來,戰事還未展開,敵人內部就開始內訌,這對諸葛亮是好事。可是敵軍錯有錯著,這一次內訌卻在無意間破壞了諸葛亮的計策。諸葛亮見已經失去了一舉圍殲叛軍的機會,立即進攻擊破了高定。而中路軍的李恢也在排除萬難之後,擊敗了圍攻自己的孟獲的部下,佔領了益州郡,斷了孟獲的後路。

公元225年5月,諸葛亮渡過瀘水,進入雲南境內,在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的部隊,經過激戰,擊敗了孟獲的部隊,生擒孟獲。並在隨後不久,與已經到達味縣(今雲南曲靖)的李恢中路軍會師。

隨後,大軍向西挺進,進兵滇池(今雲南晉寧東),並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225年秋,南中平定戰結束。諸葛亮的進兵範圍不可考據之處應該就是在此時,因為在記載中,蜀漢軍隊是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這個「四周」指的是哪裡?這些「部族」指的又是哪些部族,都沒有明確說明。

總結

筆者分析,諸葛亮派出平定四周部族的軍隊很有可能是到達了今天的緬甸境內。畢竟,雲南和緬甸是非常近的,而且,緬甸的野人山據說也是諸葛亮南征時期經過的區域,這很可能就是諸葛亮分兵平定四周部族時那些軍隊去過的。

因此,筆者認為,諸葛亮南征達到最遠的地方應該是緬甸的野人山。至於到達越南,那純粹是一種文化現象。南中地區與越南中間還間隔了一個交州,諸葛亮如果要到越南去,那恐怕還會和交州的士燮打一仗吧。因此,不可能。

諸葛亮平定南中不僅穩定了自己的後方,而且還為蜀漢政權帶來了人口上、軍隊上和物資上的極大支持。尤其是在人口和軍隊方面,諸葛亮的民族政策做得極好,不僅把那些因為反叛而面臨著成為奴隸的少數民族們編為了國家的正式戶口,還在其中挑選精銳編成了五部營軍,為日後蜀漢的北伐立下了殊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