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姜維北伐,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姜維北伐,距離諸葛亮死後二十年,為什麼等了這麼長時間才決定北伐,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
與《三國演義》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同的是,事實上諸葛亮只進行了五次北伐,時間集中在228年至236年,而且只有兩次是由祁山出兵。諸葛亮本人在最後一次北伐時病逝於五丈原前線。
在蜀漢陣營中,黃忠、馬超、魏延、姜維都是半路來投,這其中又以姜維資歷威望最輕。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首次北伐中原,當時姜維還是魏國天水郡參軍,受到天水太守馬遵懷疑有異心,走投無路的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此時蜀漢陣營尚有魏延、馬忠、張翼、王平等著名將領,顯然姜維無論資歷威望都尚淺,又是曹魏降將,要想短期躋身蜀漢高級將領之列顯然是不可能的。
姜維在諸葛亮身邊八年,盡得他畢生所學。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其遺志,待機北伐中原,可是北伐時間一拖再拖,直到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再一次重啟北伐大計,這其中又有什麼原因呢?
蔣琬、費禕等蜀漢大臣反對北伐
(大將軍蔣琬反對大舉北伐)
諸葛亮五伐中原,成果並不大,兵力損失比較小,但是「三軍未動,糧草先進」,國小民貧的蜀漢舉傾國之力出人出糧支持北伐。蜀漢憑借諸葛亮的軍事水平,五次北伐基本沒有大敗過,因此兵力損失不大,但是對糧草的需求卻從未減少,這自然給蜀漢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七年北伐對蜀漢的經濟和生產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一死,蜀漢便停止了北伐。
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後,繼位人蔣琬採取保境安民的國策,對外與東吳鞏固盟友關係,屯兵邊境嚴防曹魏來犯。
而在蜀漢內部,在諸葛亮病逝後,反對北伐成為主流。不僅蔣琬,還有費禕、譙周、董厥 、張翼等蜀漢後期重臣都公開反對繼續北伐,甚至連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都對北伐中原提出了激烈的反對意見。
當反對北伐成為蜀漢上自後主,下至百官的主流意願時,彼時還位卑言輕,在蜀漢資歷威望尚淺的姜維自然不敢冒然提出北伐中原。
上位艱難
(姜維劇照,成為蜀漢大將軍姜維花了十多年時間)
姜維本魏國降將,諸葛亮讚他是「涼州上士」,但畢竟是由魏來投,輕付以兵權必定會遭到蜀漢舊臣的心理反彈。
因此,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當著楊儀等人面臨終囑托,由蔣琬、費禕繼其丞相事。姜維畢竟是武人出身,但諸葛亮非常愛惜人才,曾給蔣琬寫信,信中寫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連李邵、馬良這樣的當世奇才都不如姜維,可見諸葛亮對他之器重要遠遠超過其他人。
但是,在諸葛亮病逝後,姜維在蜀漢的位置還是比較尷尬的。
大將軍蔣琬執政期間,姜維基本就是一個武將的角色,平定羌兵之亂,攻打隴西力抗曹魏,成為蜀漢後期最重要的軍事將領。延熙六年(243年),後主下詔,遷升姜維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姜維的政治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延熙九年(246年),大將軍蔣琬病逝,同年,費禕繼任大將軍,姜維與之共錄尚書事,開始實掌朝政。不過,彼時的姜維仍然不能入朝輔政,而是繼續對外平亂和抵禦曹魏。
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春,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在蜀漢忠心耿耿二十多年的姜維才算是迎來了他最輝煌的時候。蜀漢延熙十七年(254年),朝廷拜姜維大將軍,都督內外軍事,至此大權獨攬,成為蜀漢最後一位實權者。
但此時的蜀漢內部反對北伐依然是主流,姜維雖拜大將軍,實掌兵權,而內政卻幾乎是無法干預,他大部分的時間都領兵在外,其情況和當年的司馬懿很像,要不然也不至於連一個小小的宦官黃皓都解決不了,反因為害怕黃皓報復而屯兵沓中不敢回成都,可見姜維當時的境遇真的比較尷尬。
北伐實出無奈
(姜維北伐示意圖)
姜維北伐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三國誌》記載姜維從238年開始北伐,至262年止,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遠遠要高過諸葛亮的五次北伐。
但是《三國誌》的這一說法水分很多,好幾次根本都算不上是北伐。比如延熙三年(240年),姜維率軍攻打隴西,但為魏將郭淮所迫,很快便退兵。延熙十年(247年),姜維在這一年主要做的就是收納雍、涼二州的羌胡族人人,並擊退了魏將郭淮、夏侯霸,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姜維真正開始大舉北伐,要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後,當時蜀漢唯一能倚靠的大將就是姜維了。次年,姜維總攬蜀漢內外軍事,終於可以實現其北伐中原恢復漢朝河山的遠大志向。
姜維北伐,不僅雷聲小,雨點也小,北伐規模不可與諸葛亮時期可比。大將軍費禕在世時,一直遏制姜維北伐的決心,曾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為希冀徼幸,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因此,每一次撥給他的軍隊都沒有超過萬人,以區區數千之兵要想攻下雍、涼二州,飲馬渭水,簡直是癡人說夢。
那麼為什麼姜維明知不可為卻強要為之呢?畢竟在諸葛亮身邊那麼多年,深知諸葛亮五伐中原都是鎩羽而歸,姜維智謀不如諸葛亮,堅持北伐難道僅僅是為了繼承丞相遺志?
姜維北伐其目的何在?
諸葛亮在世時,五伐中原,但他也深知蜀漢實力遠不如曹魏。兩川之地,地險民強,有劍閣這樣的天險,入川實不易。諸葛亮積極北伐的同時,也對各處關隘嚴加防守,以漢中為屏障確保成都的安全,這是諸葛亮生前定下的戰略方式,攻守兼備,防患未燃。
姜維一貫延續諸葛亮的戰略方針,但他所處的政治環境實在很險惡,蜀漢人才衰退,幾乎無將可用,姜維獨立支撐。而內政方面,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這個黃皓是個奸吝小人,侍中董允在世時對他極為厭惡,黃皓因此不敢亂來。待到董允去世,朝中再無人能制得住他,黃皓因此權勢熏天,目中無人。
姜維深知黃皓之害,屢次向後主進言要除掉黃皓,但都被劉禪阻止。黃皓因此深忌恨姜維,想辦法剝奪姜維兵權,然後加以謀害之。姜維內不能除掉宦官,卻反受其害,心中部安,只能出成都以避禍,身為總攬內外兵權的大將軍,姜維絕不甘心就此失去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蜀漢後期姜維頻繁對曹魏用兵,除了繼承諸葛亮遺志,其實很大原因是為了避禍。
北伐結果
(殉國而死的姜維)
按照《三國誌》的說法,姜維共進行了11次北伐,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持不克四次,大敗小敗各一次,兩次敗仗都是敗在魏將鄧艾手中,可見鄧艾確實是姜維的苦主。
姜維歷次北伐,勝多敗少,而且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可見其軍事才能確實非同一般,諸葛亮選他作為繼位人是對的。蜀漢十一次北伐,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在漢中一線一直保持了軍事上的優勢,為穩定蜀漢政權提供了有力的前方保障。
對於姜維北伐,史學界對其評價始終是貶多褒少,連年征戰,耗損國力至巨。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停擺了二十年北伐,與民休養,國力有所恢復,但在姜維重啟北伐後,蜀漢損兵折將,軍事和財力消耗很大,國家「兵困民疲」,加速了蜀漢的衰敗。但是,姜維在與曹魏的多年戰爭中,也同樣的給予了曹魏以沉重打擊,雙方互有損耗,敗多勝少的曹魏損耗比蜀漢要大的多,如果沒有姜維的積極北伐,蜀魏兩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會更大,從這一點來看,姜維北伐無疑是在位蜀漢續命,其正面作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