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作為一代梟雄 兩人究竟誰才是真英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和劉備作為一代梟雄 兩人究竟誰才是真英雄

對曹操和劉備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曹操和劉備相比,兩人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大漢傾頹消王氣,亂世群豪從此起。

青梅煮酒評天下,羚羊逐角論高低。

能向溪林隱龍虎,敢驅豺豹斗熊羆(pi)。

梟雄榜首曹阿瞞,唯有使君堪匹敵。

如果將漢末三分林立的諸侯看作是一副撲克牌,那麼兩位重量級的梟雄人物:曹操和劉備,就堪稱是那個時代的大小王。至於孫權,雖然無疑是一個優秀的主君,但還算不上是個雄才大略的創業者,在父兄留下的良好基礎上有所拓展和穩固,但如果把他放到曹操亡命江湖和劉備「織席販履」的境地,他是很難脫穎而出,做出一番同樣偉大的成就。

曹操和劉備,在事業上這兩位是一生的死對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成為一生的知已,彼此欽佩,心靈交互的摯友。那麼,將這兩位主君做個比較,誰又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呢?

我們記得,曹操和劉備在許都丞相府後花園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對「英雄」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將龍比作世間之英雄,「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龍乘時變化,猶如英雄得志,縱橫於四海。這就是說英雄不論出身高低,雖因客觀條件,某些時候會龍游淺水,虎落平川,但只要胸有騰雲之志,懷藏雄才大略,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必定會因勢而起,騰雲駕霧,直上青雲,一展平生之抱負。

曹操對英雄的定義,即是指劉備,當時尚且在韜光養晦,「隱介藏形」;同時曹操又是指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正憑藉著風力向青雲而升騰直上,必定能興雲吐霧,有所作為。兩人品評天下諸侯,曹操認為:世間英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同為英雄,曹操與劉備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志向高遠,意志強大,勇毅堅韌,百折不撓,都謀略深長,心機城府,而又重士識才,知人善任。兩人也有許許多多的不同之處,如果細細分析下來,足以寫成一部鴻篇巨製。咱們今天就從兩人對同一事物的處理方式的不同進行比較,分析一下兩人之間的區別。

曹操和劉備都搞過一件事情--天子密詔。

大家記得,曹操當年懷藏七星寶刀刺殺董卓未遂,事情洩露,匆忙飛馬出逃,回到家鄉陳留,樹起忠義大旗,招兵買馬,「作檄文以達諸郡」,說是得到了天子秘詔,受獻帝之托,號召天下英雄來聚,彙集一十八路諸侯,組成反董同盟,興師勤王。

劉備也經歷過同樣的事情。劉備與曹操聯手擊敗呂布後,同至許都朝見天子,被封為左將軍,宜城亭侯。在許都期間,獻帝忿恨曹操專權跋扈,在宮中以血寫下秘詔,「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藏在衣帶中交給國舅董承,這就是「衣帶詔」。當時參與謀劃除滅曹操有董承、劉備、王子服、馬騰等七人。

劉備收藏了這付詔書,一直沒拿出來示之天下,直到他重回徐州,穰山之戰與曹操對陣時,劉備在兩軍陣前「於馬上朗誦衣帶詔」。

大家都知道,曹操號召天下諸侯會盟的那份天子詔書屬於「矯詔」,所有諸侯都明白,這是假的,而曹操就憑著這份假詔書,就明目張膽地傳檄各方,糾結了十八路諸侯,「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組成一支三四十萬人馬浩浩蕩蕩的盟軍,堂堂正正地向董卓發起了挑戰。

而劉備呢?他的那份詔書是毋庸置疑的真貨,但卻不敢拿出來公之於眾,而是藏著掖著,生怕別人知道。總共糾結了多少同夥呢?國舅董承、侍郎王子服、空頭將軍吳子蘭、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西涼太守馬騰,加上皇叔劉備總共七個。除了馬騰手中掌握一點兵馬,劉備有關張兩將以外,其他人都沒有什麼實權和兵力。

看看,這個世道就是這麼有意思:一件明顯是假的東西,曹操卻可以拿出來號令天下,糾集起一股聲勢浩大的大軍;而劉備拿著真的詔書,卻東躲西藏,不敢示之於人。

其實大家也不要覺得奇怪。從古至今,這種奇葩事情多了去了,假的東西可以堂而皇之地橫行於世,為眾人所信奉和崇仰,而真的東西卻不敢暴露在陽光下,世人唯恐避之不及。

為什麼會這樣呢?咱們不妨從這個詭異的現象來深思一下: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事物到底真的還是假的,很重要嗎?大家應該記得,《紅樓夢》中有這麼一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即使是很明確的造假,當大家都想要把它當成是真的,那它就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同理,如果一個事物明明是真的,但大家都不希望這是真的,也會遭到大家的質疑和否定,那它就是假的,真的也成了假的。

十八路諸侯誰還不清楚,曹操手裡那份天子詔書明擺著是假的,他根本就沒有機會和可能獲得獻帝的詔書,但是,如果是假的,大家興兵會盟的根據是什麼?有什麼合法的理由聯合起來斗倒董卓,瓜分利益,擴張實力呢?所以,明明知道是假的,但大家都以真的來看待,這份原本罪該滅族的「矯詔」就成真的了。這就叫「假作真時真亦假」。

劉備的「衣帶詔」明明是真的,但大家都怕連累到自己,成為曹操的攻擊目標,天降橫禍,所以大家都唯恐惹禍上身,紛紛避之不及。連在衣帶詔上簽名的七個人也藏著掖著,生怕消息走漏。而劉備要拿出來,大家誰敢信他,又有誰肯承認?所以大家都希望壓根就沒有這回事,有也成了沒有。這就叫「無為有處有還無」。

還有這麼一副對聯,內容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任何時代都有不少大儒名宿,文學家和思想家,都書讀萬卷,落筆成章。但是放到社會實踐中去,空有滿腹經綸,筆下如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理論結合不了實踐,啥也幹不成,蹉跎一生,無所作為。為什麼會這樣呢?

劉備也讀過幾天書,但劉備的優點是「人情練達」,凡是和劉備打過交道的人,絕大多數都很欣賞他。劉備四處流落,大家都很抬舉他,公孫瓚處處照顧劉備,孔融視劉備為大才,陶謙以徐州相托附,袁紹也很尊敬他,言聽計從,劉表還給他安排容身的地盤,孫權給他荊州之地,劉璋還邀請這位忠厚的同宗率兵入川。這就是劉備最了不起的地方,善堪人情。

曹操也是個學問家,上下五千年,在歷史能同時享有「軍事家」、「政治家」、「詩人」三個頭銜的,從古至今都沒有幾個人。而曹操能夠以一份根本就不存在的「矯詔」合縱天下諸侯,組織會盟,集成數十萬大軍,轟轟烈烈地發起一場勤王之戰。為什麼曹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因為曹操比劉備更高一籌,劉備是看破人情,而曹操則具備「洞明世事」的眼界。

假的能夠成為真的,這就是。而把假的變成了真的,這就是曹操的能力了。他看破了這個世道,而掌握住了真變假、有變無的方式方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沒有兵時也能有了兵,沒有糧時也能有了糧,還能讓大家都相信,所以他能「望梅止渴」,還能「畫餅充飢」。有了這種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奪天地造化之功,鬼神不測之術」。

通過這些分析和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劉備和曹操都是真英雄,但劉備與曹操相比,確實還差著一個很大的境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