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入蜀一半功勞歸功於張松 劉備為什麼還要殺張松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入蜀一半功勞歸功於張松 劉備為什麼還要殺張松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劉備和張松,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若張松事件只是意外插曲,無關乎劉備的行動。劉備的行動是依據龐統的計策,所以張松事件與師出無名沒有關係,師出之名就是劉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而劉璋若有了準備,肯定會破壞龐統的計劃,正因如此,張松之死更不像意外,因為後續發展證明,事件順利按照龐統計策進行,因此這種看法反而證明張松事件並非偶然。劉備陣營為了在東窗事發以前先下手為強,張松這顆未爆彈先在敵前引爆了,旋即在楊,高二將尚未得知成都有變時,叫來殺掉。劉備只要事前知道張松事件爆發的可能時間點,對接下來的行動有利而無害。文書是給關將的,劉備除非是攔截了文書才有可能知道劉璋的命令。而此點也可證明,劉備是先下手為強,因為早知成都有變。

當然也可以假設有穿梭於成都與劉備陣營的探子,提前告知劉備,但這也等於假設劉璋連下密令都不夠秘密,我認為可能性很低。綜合以上,其實翻來覆去就是假設張松事件是個意外,劉備並無理由藉由犧牲張松而起事。但必須強調的是,即便是先主傳敘述有誤,華陽國志再誤,資治通鑒三誤,有件事實無法改變: 張松根本不知道劉備要行動了。這個事實提醒我們,劉備不需要成都的內應響應他的行動,甚至可以合理懷疑,劉備怕內應破壞了他的行動。張松雖為劉備內應,但劉備恐怕無法如此信任不常見面的同夥。今天張松可背叛劉璋,明天就可背叛劉備,而劉備在此地,翅膀已硬,準備已足,張松的利用價值恐怕也已消失。

張松事件若是全面行動的信號彈,那麼信號槍是在劉備手裡,如此,龐統之計才能萬無一失。因此,要說張松謀洩對劉備有害無利,不見得。劉備前往成都最大的障礙,就是楊,高二將,此二人一除,劉璋已措手不及。於是重點就在於,必須在楊,高二將還不知情的狀況下行動。這個行動醞釀已久,而行動時間與詳細計劃,張松並不知情。雖說軍事機密,內應肯定不會被告知詳情免生枝節。但張松不但不知道,還以為劉備要離開,顯示他對劉備已經不重要,不但不重要,還必須處處守密提防他壞事。若說張松是因為書信給劉備而遭到揭發,那麼更證明劉備並不顧慮他的行動會不會讓張松陷入危機,因為即使行動時間與細節可以保密,至少也可以在事前派人前往成都在張松處稍個稍安勿躁之類的消息,如此一來,張松也無須寫信詢問劉備而露餡。

因此,無論怎麼說,這個內主都是被蓄意搞成狀況外的, 換言之: 劉備犧牲了張松。劉備之所以得以入蜀,無疑地,應歸功於張松。至於張松力主引入劉備勢力的原由,一是由於曹操對張松的怠慢,二是張松對劉璋政權的失望。當然,以上兩點,並非劉璋做出決策的最主要根據,只能說是張松個人的利益權衡。張松真正說服劉璋拍板定案的關鍵,一是外部敵人張魯勢力的威脅,二是內部矛盾龐羲勢力的鬆動。這一步引劉備入蜀的指導棋,劉璋的盤算是要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龐羲於劉璋有恩,又是親家,在劉備入蜀以前,為巴西太守,受命對抗張魯。換句話說,龐羲專注於經營私人部隊,遭到懷疑。統治者最忌諱的事之一,就是鎮守邊疆的大將擁兵自重。無論是否有叛意,龐羲做了更令劉璋反感的動作,脅迫縣令要兵自保。難怪張松利用劉璋懷疑龐羲準備造反的弱點,趁機引劉備入蜀制衡。

那麼,顯然對劉璋而言,劉備是兩面刃,同時對付張魯與龐羲,甚至將楊懷,高沛的白水軍交由劉備調度,而白水軍很有可能原先是由龐羲管轄的重要部隊。於是,劉備在當地的"厚樹恩德",就令人玩味兒: 龐羲是否在劉備籠絡的名單裡呢?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從日後劉備稱漢中王時的宣誓文裡,眾臣的排名先後即一目瞭然。雖然排名並不代表劉備實際的重視程度,但肯定代表劉備至少在"表面上"的重視程度。需要在表面上被高舉的人,要不就是名氣大,要不就是有一定勢力,不得不予以尊重。對劉璋而言,難堪的不是國破而已,而是被朋友幹掉,敵人還變成朋友的開國元勳,更甚者,連原本勸自己不要相信朋友的忠臣,如黃權,都一起變成朋友的寵臣。劉備翻臉的時候,劉璋派出去迎戰的將官重臣,見不著龐羲的名字,自然是已被劉備收買,十足十地背叛了劉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