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影視劇中諸葛亮形象
諸葛亮可以算的上是一悲劇人物。「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在三顧茅廬之後出隆中,草船借箭、取荊州、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等,這些事跡都可看出諸葛亮是個傑出的軍事家和策略家。不幸的是,諸葛亮北伐未成,三國未統一·,病終於五丈原,令人惋惜。
《隆中對》中便給進取天下定下了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佔領荊州;第二步進取川蜀;最後一步便是以荊州為跳板,進取天下。然而事與願違,就在第二步剛剛完成,關羽大意失荊州,同時丟了性命。
影視劇中關羽丟荊州後的形象
(猜想基於小說三國演義)
荊州在三國時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四通八達,向北可經襄陽直擊許昌,向東可直搗東吳腹地,進可攻退可守,乃至於諸葛亮在一碰到糧道阻塞時就會懷念荊州還在劉備手中時候的日子。
分析諸葛亮六次北伐均失敗的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糧道不通,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劉嬋無能孱弱,蜀中舊臣的不支持
蜀國國力較弱
現我們試想,若荊州未丟,諸葛亮是否可助蜀漢一統三國?
糧食問題
若荊州不失,諸葛亮伐吳,可從荊州出發,不必翻山越嶺,一則縮短了進軍時間,出其不意,二者糧食不會出現延期的情況。
統治者問題
所有《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知道,關羽在丟了荊州之後,被呂蒙所殺,頭顱也被呂蒙砍下,劉備為替兄弟報仇,揮師伐吳,最終落了個火燒連營,70萬大軍全軍覆沒,受此打擊,最終死在了白帝城。若荊州未失,劉備便不會早死。
國力孱弱
若荊州不失,蜀漢可謂是魏蜀吳三國中最為強大的。
影視劇中劉備形象
由此可見,關羽該為蜀漢的悲劇結局背鍋了。若荊州不失,蜀漢一統三國是極有可能的。雖諸葛亮未能助一統三國,但諸葛亮才智過人,忠肝義膽卻被世人永久傳頌,千百年來,從未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