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一死蜀國就幾乎屢戰屢敗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關於《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和諸葛亮,魯迅評價為:「劉備之德近乎偽,孔明之智近乎妖!」可以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是一個「智慧之神」,樣樣精通幾乎無所不能!
然而,這樣一個神人,卻在劉備死了之後,領導蜀國幾乎是屢戰屢敗!那麼,這不禁讓人懷疑,在真實歷史上,諸葛亮究竟行不行?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說的戰爭,主要是魏蜀吳的戰爭,最典型的是五出祁山,五次北伐全部失敗。諸葛亮領導下的蜀國,也的確打贏過一些小仗,最典型的是七擒孟獲,對西南地區的用兵,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客觀的說,諸葛亮雖然「好兵」,但才華卻一般,至少和當時的軍事統帥相比,還是差了不少,比如在軍事上比不過司馬懿。關於他的軍事才能,以下四點很能說明問題!
(1)司馬懿評價他是「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在政事上多慮是應該的,但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如果「慮多決少」,那麼就相當危險了。所以,三國很多謀士參謀評價他「善治國為相」,卻沒人說他「善軍事為帥」!
(2)後人評價他「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性格很謹慎,打仗很少用「奇」!然而,《孫子兵法》所謂「以正合,以奇勝」,沒有「奇」,就很難有大勝。正因為這一性格,所以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卻被諸葛亮否決了。
(3)劉備征戰時,從不缺糧,諸葛亮五次北伐,四次缺糧,說明他對後勤管理和認識有問題!有人說,劉備征戰時,諸葛亮在後方保證後勤,諸葛亮征戰時,沒有靠譜之人保證後勤!但,保證後勤不是統帥的責任嗎?
(4)諸葛亮用兵的一個特點是:分兵!既然北伐,為何不集中力量,而是分了五次進攻?為何每一次北伐,都分兵出擊,而不是集中優勢兵力?近代偉人有云:「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要集中優勢兵力」!
當然,諸葛亮在軍事上的失敗,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司馬懿評價的「好兵而無權」。說到底,諸葛亮沒有真正掌握軍權,自然就沒辦法「如臂使指」了。這也是諸葛亮不可能「取劉禪而代之」的根本原因!
但不管如何,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諸葛亮在治國上,或許才華橫溢,但在軍事上,諸葛亮真的一般。相反,在軍事上被大家輕視的劉備,除了最後一場夷陵之戰外,其他的都可圈可點,至少強於諸葛亮!所以,劉備一死,蜀國就屢戰屢敗,說明諸葛亮在軍事上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