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空城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三國的時候,諸葛亮算得上是最厲害的謀士參謀了。而在他的一生之中,也出現了一個可以和他平分秋色的人物——司馬懿。也是他六出祁山都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為宿敵,一起較量了多次的司馬懿和諸葛亮自然是十分瞭解彼此的,而也是因為足夠的瞭解,才促使了之後諸葛亮"空城計"的成功。可以說是司馬懿的成功就在於瞭解了諸葛亮,而失敗也是因為他過於瞭解。
劉備在白帝城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蜀國話事人。劉備去世了,蜀國的重擔就落在了諸葛亮一個人的手上。而在當時,對於蜀國而言,最大敵人就是當時的魏國。在養精蓄銳幾年之後,蜀國因為劉備的失利而損失的元氣,也一點點的被諸葛亮彌補了回來,此時的蜀國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只是缺少一個出征的時機而已。
公元226年的時候,當時魏國的皇帝曹丕去世了,諸葛亮知道此時的是出征的大好時機。於是帶著手底下的軍隊起兵北伐。諸葛亮的如意算盤打的自然是極好的,而這一次出征他也是做了完全的準備,可以說是勢在必得的一次出征。卻因為馬謖的疏忽導致了街亭失守,使得諸葛亮的計策全部毀於一旦。
諸葛亮雖然料事如神,但他卻怎麼都想不到,街亭那種地方居然會失守。由於街亭失守,導致司馬懿的大軍可以暢通無阻。無奈的諸葛亮撤只好退到了當時的西城,也就是日後施展空城計的地方。安排好將領和糧草輜重撤退之後。西城裡面只剩下殘軍兩千五。而此時的司馬懿,則是率領著十五萬大軍,朝著西城進發。
此時的諸葛亮手下沒有可用的將領,也沒有足夠的軍隊。在一般人看來,就只有在西城等死的結局了。而此時的諸葛亮心生一計,自己高坐城樓撫琴而奏,城內的留守士兵見到他這樣,也安心了不少,自顧自的忙各自的事情去了。諸葛亮除了自己撫琴而奏之外,還安排了二十個人大開城門。每個門前都派一些士兵裝成普通人掃地。
司馬懿的大軍很快就到了城下,但是見到城樓上的諸葛亮和大開的城門,生性多疑的司馬懿制止大軍停了下來,自以為很瞭解諸葛亮的他,害怕城內會有大軍埋伏,導致他功虧一簣,便立刻下令讓大軍撤退。
實際上在這個故事中還是有著很多的疑點存在的,而最為讓人覺得奇怪的大概就是諸葛亮在每個大開的城門前都安排了幾個士兵打掃。這樣做有什麼深意呢?
實際上在這個計策中,掃地的士兵們的作用是極其關鍵的。在當時,諸葛亮一個人鎮定自若的在城樓上彈琴,城門上下如果只有諸葛亮和他的書僮存在的話,就會讓整個城顯得極其的空虛,而安排那幾個鎮定打掃的士兵,則就更能襯托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在司馬懿的眼中,諸葛亮是一個不會以身犯險的人。他做的時期都是一些有把握的事情。如此打開城門,想必也是引誘他進城,而城中定然是有大軍埋伏,足以讓他損失慘重。
而這幾個鎮定的掃地的居民,更是讓足夠瞭解諸葛亮的司馬懿徹底的相信城內有所埋伏了。真所謂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越是看著不像的事情就越有可能發生。司馬懿也是深刻的明白這個道理。謹慎且多疑的他自然不會讓自己手下的士兵涉險了。
實際上這五個人除了襯托諸葛亮的胸有成竹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川蜀大地的氣候乾燥,地面上的灰塵極多,掃地的時候很容易帶起漫天的灰塵。五個身強力壯的士兵,力氣自然是很大的,掃地帶起的灰塵自然也會很多。這樣就導致了城門口煙塵繚繞,讓人看不清楚城門內的景象。雖然城門大開,但是在外面的人除了知道城門開了之外,是無法看清城門內的景象的。大軍衝進去很可能就是被人圍在城裡打。
城內的埋伏不知幾許,城牆和城門外又有鎮定的諸葛亮和居民,這許多細節的有機結合,使得司馬懿不敢貿然前進,只好灰溜溜的退兵。
要說這個兩個人是一生的宿敵,那的確是沒得跑的。也正是因為他們是一生的宿敵,空城計的成功,也應該有少許司馬懿惺惺相惜的態度在裡面。他應該也不忍心這樣一個對手,因為手下的失誤而喪命,而留著諸葛亮,也是有著對對手的尊重成分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