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演繹,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和王允誅董後,被李郭擊敗,依附袁紹效力。爭奪兗州失敗後,依附偷襲劉備,割據徐州。於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並處死。有一種說法是說呂布太善良了,所以才會害死了自己?真的是這樣嗎?在《三國演義》中,呂布武功蓋世,人物風流,天下英雄莫不仰望。但就是這樣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卻因為名聲太臭,最終留下了一個「三姓家奴」的罵名。尤其是張飛,一見面不是怒目圓睜,就是要列著架子與呂布決一死戰。即使那極度愛才的曹丞相,也是心存顧忌,不敢輕用。不像對待關羽等人,不惜矮下身子也要將其收入麾下。
按照曹操的說法,呂布是「猛虎」。既然不能為己所用,也不可放虎歸山,最終曹操還是將呂布縊死於白門樓。呂布至死都不明白,自己這樣的實在人,怎麼就那麼的不受待見呢。但事情發展到這種局面,已經沒有了挽回的餘地,呂布只能無限幽怨地盯著「救命稻草」一樣的劉備,說出了一生之中最亮堂、也最為無奈的一句話「是兒最無信者。」
呂布的一生就這樣轟轟烈烈而又悄無聲息地落下了帷幕,多少有些令人惋惜。當年虎牢關獨戰劉關張的大英雄,竟然死得如此不清不白、毫無意義,這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大遺憾。其實,縱觀呂布的人生經歷,也並非全然如流傳和大家想像的那樣——無信無義,冷血無情。至少在其內心深處,也是很想做個好人的。只不過頭腦簡單,不善偽裝,加之情勢所迫,身不由己,才將呂布推上了道德的審判台。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多數時候的呂布還是有其可愛之處的。其他的不說,單從以下幾件事上就足以看出呂布並不是天性邪惡。
當年,董卓亂政,天下英雄皆欲殺之而後快。但礙於呂布勇猛,十八路諸侯也無可奈何。後來,司徒王允定下「美人計」,以此挑撥董卓和呂布的關係,才將董卓成功誅殺。按一般的說法,董卓被誅是因為呂布見貂蟬美貌,才在爭風吃醋的激情下對董卓痛下殺手的。其實這種說法有其一定的道理,卻也不全盡然。愛慕貂蟬只是呂布的正常反應,生理需要,並不足以讓其陡起殺機,倒戈相向。更可靠、也最可能的就是,此時的呂布動了惻隱之心。這個惻隱之心,應該就是王允的那一番半真半假的話「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留名,萬古不朽;將軍若扶董卓,乃反臣也,史官下筆,罵名萬代。」
人,生來都是有些正義感的,呂布也不例外。或許,正是王允的這一席話,才讓呂布有了「青史留名,萬古不朽」的期盼。換句話說,是「做忠臣」的信念,才讓呂布堅定地站在了王允的一邊。試想,假如沒有呂布的「浪子回頭」,怎麼可能有王允的功成名就呢。可惜的是,這麼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功勞,最終卻強加到了王允一人身上,而真正起關鍵作用的呂布不僅從此沒有了立足之地,反倒留下了為人不忠、為人不義的千古罵名。
誅殺國賊,呂布功不可沒。而呂布的另一舉動同樣表現得可圈可點,難能可貴,那就是兩軍交戰,從不禍及家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很「爺們」。卻說當年,呂布被曹操打敗,眼看走投無路,就前去投奔劉備。初時,劉備倒沒什麼,不料關、張兩兄弟卻對呂布一百個瞧不起,一千個看不慣。尤其是張飛,面對眾人,幾次扯劍要殺呂布,搞得呂布很沒面子,最後實在被逼得沒辦法了,只好苦苦哀求「翼德何故只要殺我?」這還不算,後來張飛獨守徐州,因為曹豹是呂布的女婿,就將曹豹打了個皮開肉綻。惹得曹豹懷恨在心,星夜送信,與呂布裡應外合,奪了徐州。
劉備兄弟三人沒有了立身之地,只好回過頭來投奔呂布。按說呂布一再受辱,內心定然不忿,哪裡還會再有收留劉備的道理。誰知呂布不僅不記前仇,反而欣然接納。這還不算,「恐疑惑,先令人送老小還玄德。」對此,即便是甘、糜二位夫人也道呂布的好處「呂布令兵一百把定宅門,諸人不敢即入。常使侍妾送物,未嘗有缺。」做一次好人不難,屢屢做好人就不那麼容易了。後來倒是劉備,又與曹操聯手攻擊呂布,結果被呂布殺得大敗。與前次一樣,當糜竺說劉備老小俱在城中、請將軍照顧的時候,呂布說「吾與玄德舊曾拜義,安肯害及妻子乎?汝可引一家老小,復去徐州安置。」以德報怨,呂布之胸襟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這麼說仍不足以表現呂布的可貴之處的話,那麼轅門射戟卻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呂布的真性情。
卻說當年,袁術派大將紀靈征討劉備,而劉備當時只有五千人馬,要抵抗紀靈大軍無異於自取滅亡。劉備沒辦法,只好向呂布求救。但呂布此時同樣也收到了袁術的來信和不菲的物資,條件就是讓呂布不要插手袁、劉兩家的事。面對兩邊的來信,呂布是左右為難,這時陳宮就說「劉備雖受困,久後必縱橫,乃將軍之患,請休救之。」一聽此言,呂布不僅沒有盲從,反而表現得異常清醒,說「袁術若並了劉備……吾已在術圖中也,不得不救劉備。」如此看來,呂布也並非有勇無謀之輩。
問題是怎麼救才能兩全其美呢?最後,呂布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於是,先把劉備和紀靈請到軍中,說要與兩家「解斗」,然後將方天畫戟立於轅門之外說道「轅門離中軍一百五十步,吾一箭射中戟小枝,你兩家就此罷兵;如射不中,你各自回營安排廝殺。如不遵吾言者,併力殺之。」結果呂布神射,一箭正中畫戟小枝。有言在先,紀靈也沒有辦法,只好忿忿地回去向袁術覆命去了。從這件事上看,呂布分明還是向著劉備的,自己的箭術如何怎麼會不知道呢。
按說,對於劉備的求救呂布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坐收漁翁之利。但呂布人實在,見人家有求於己,就想好人做到底,救人於困厄。虧得呂布如此用心良苦,一再對劉備施以大恩,而到了自己有難的時候,劉備卻火上澆油,唯恐呂布不死。大難臨頭,求生是人的本能,無可厚非。但當呂布被縛白門樓請求劉備為之說情的時候,劉備卻不陰不陽的來了一句「明公不見事丁建陽、董卓乎?」此言一出,直接把呂布送上了斷頭台。
由此可見,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就像呂布,雖然名聲不好,但心地卻並不壞,只不過很多時候過於實在,做了人家的「替罪羊」而已。倒是一向以仁德自居的劉備,現實生活中卻最是危險。
世上總有這麼兩種人,有的人始終惦記著別人的好處,有些人卻總是記著別人的過錯。或許,劉備就屬於後者。不幸的是,這樣的人偏偏就讓實在的呂布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