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關羽自報家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三國演義》中,很多武將在對打之前,都會自報家門,比如趙雲就常常說:「我乃常山趙子龍」;而張飛則是:「我乃燕人張翼德」;總而言之,這樣報家門的方式在三國裡非常之常見。但是我們也能在其中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關羽在自報家門的時候,只說兩個字,即「關某」。
當然了,關羽自報家門的方式根據不同的時期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溫酒斬華雄期間,關羽則自稱為「小將」,後來跟隨劉備創業並取得一定成功之後,便開始稱「關某」或者是「偏將軍」。等到關羽降曹以後則被敕封為「漢壽亭侯」,隨後便以此號自稱。
那麼,為何關羽的介紹如此之短呢?
如果按照趙雲和張飛這樣自報家門的方式,關羽的則為:「吾乃河東關雲長」。這樣報似乎沒有什麼不可以,但為何關羽就是不報,而只稱自己為「關某」呢?難道這個地方並不是他的家鄉嗎?或者是有其他原因?
其實,這跟關羽的早年經歷有很大關係。我們知道,劉關張三兄弟見面的地方是在涿郡,劉備是因為劉焉發出榜文招募兵士才「出山」的,原文為:「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而張飛,他本就是涿郡一屠戶;至於關羽,他則是在河東吃了官司之後,一路逃亡過來的。所以如果自報家門的話,自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其實如果你仔細看的話,能自報家門的人,其都是本地有一定名氣的人物,或者是這個地方能賦予他們自信,和很強的身份認同感。比如說趙雲,他在常山這個地方是出了名的英雄豪傑,在當地很有影響力。他後來還帶著自己的部下跟隨了公孫瓚,這在書中就有著明確的記載:
「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其中「為本郡所舉」。
這裡的「義從」指的是趙雲的手下那些散兵游勇,而至於「吏兵」則是有著統一編製和胥吏和士兵。所以趙雲在自報家門的時候,帶上「常山」這一地名,不僅體現了自己的能力,還能夠勾起曾經在常山時的美好回憶。
再來說張飛,他雖然在涿郡的社會地位不高,只不過是一位屠豬賣酒之徒,但是為人也算是仗義,敢作敢為,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再者來說,涿郡屬於幽州,在春秋戰國時期則是燕國之地,這裡還因地處北方,經常會和北方少數民族發生對抗,所以這裡的很多人自小便習武強身,戰鬥力非常之強。
所以張飛在自報家門時說自己乃是「燕人張飛」,一方面有著地域給他帶來的自信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要警告對手:我可是很能打的,不怕死就過來!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關羽如果在自報家門的時候將地名也帶上,那麼便會使他自覺不自覺地想到曾經在河東時犯下的案件,心裡自然不是滋味。所以關羽在自報家門的時候,才沒有將地名加進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裡面還有一點不自信的因素在裡面!
當然了,這也不過是筆者一家之言而已,並不能代表全部,寥寥數筆,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