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王朗是個什麼樣的人?一生有何作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歷史上真實的王朗是個什麼樣的人?一生有何作為?

王朗,本名王嚴,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曹魏時,王朗不顧已七十六歲高齡,與大都督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在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然而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而自馬背上摔落而死。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蜀漢丞相諸葛亮痛罵王朗為「厚顏無恥之人」。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只是演義中的說法,可謂為突出諸葛亮言辭銳利所虛構的情節。在《三國誌》等正史中,王朗實際上和諸葛亮並沒有面對面交流的情況。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進封王朗為蘭陵侯,升任司徒。曾上書曹叡諫止營造宮室。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謚號成侯。其子王肅襲爵蘭陵侯。也即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時,王朗已在曹魏都城洛陽病重並去世了。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口中「厚顏無恥」的王朗,歷史上是怎樣的一個人?

首先,在筆者看來,王朗在演義中被諸葛亮痛罵為「厚顏無恥之人」,其實他是國之良臣。

《三國誌·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時漢帝在長安,關東兵起,朗為謙治中,與別駕趙昱等說謙曰:「春秋之義,求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謙乃遣昱奉章至長安。天子嘉其意,拜謙安東將軍。以昱為廣陵太守,朗會稽太守。

初平四年(193年),呂布聯手王允除掉董卓後,漢獻帝劉協被李傕、郭汜控制,王朗時任徐州治中從事,與徐州別駕趙昱建議陶謙遣使向漢獻帝劉協進貢,以表示對漢室的支持。一定程度上,這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存在相似之處,本質上都是在利用東漢王朝的影響力,尋求獲得漢獻帝的支持。在王朗提出建議之後,陶謙聽從,並命趙昱帶奏章至長安。漢獻帝劉協接到奏章後,頗感讚賞,並升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王朗也被任命為會稽太守。

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陶謙可以擔任徐州牧一職,王朗可謂功不可沒。不過,王朗並沒有在徐州任職,而是來到了會稽郡擔任太守。除了眼光毒辣,王朗在治理地方上,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國誌·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裴松之注引《朗家傳》中記載:「居郡四年,惠愛在民。」也即王朗在擔任會稽太守的四年時間中,獲得了百姓的擁戴。不過,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下,王朗無法繼續在會稽郡修身之家平天下了,因為他遇到了有著「小霸王」之稱的孫策。

建安元年(196年),橫掃江東的孫策率兵進攻會稽。面對勇猛不輸呂布的孫策,王朗的幕僚、會稽功曹虞翻建議避其鋒銳。但是,王朗沒有選擇退讓,而是選擇保護城邑。在王朗看來,自己作為東漢王朝任命的官吏,背後是萬千黎民,一旦退讓,無疑會讓會稽的百姓遭到戰亂。雖然嚴格演義上不是一位武將,不過,王朗初期的抵禦還是比較成功的。

面對王朗的堅守,「小霸王」孫策數次渡水作戰,均為王朗所部擊退。在強攻不成的背景下,經由孫策之叔孫靜的獻策,王朗兵敗逃亡交州,出海到東冶時,遭孫策追擊,只得投降。當然,對於王朗來說,可謂身在江東心在漢,也即不管孫策如何禮遇,王朗都堅決不願意為孫策效力。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後,王朗應丞相曹操辟命,輾轉數年後才抵達許都,被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自此之後,王朗逐漸成為曹魏的一位重臣。

《三國誌·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魏國初建,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遷少府、奉常、大理。務在寬恕,罪疑從輕。鍾繇明察當法,俱以治獄見稱。

在魏文帝曹丕繼位之後,王朗與鍾繇都以治獄而知名。等到曹操去世後,魏文帝曹丕繼位。王朗因為擔任御史大夫一職,所以經常直言勸諫曹丕,尤其是對曹丕的過錯直言不諱。一定程度上,王朗和曹丕之間的關係,可以類比魏征和李世民,也即諸葛亮口中的「厚顏無恥之人」,實際上卻是「剛正不阿」。

最後,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進封王朗為蘭陵侯,升任司徒。曾上書曹叡諫止營造宮室。在擔任曹魏三公之一的司徒之後,王朗面對年輕氣盛的魏明帝曹叡,依然是直言不諱。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謚號成侯。其子王肅襲爵蘭陵侯。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時,王朗已經病重或者病逝了,根本沒有和諸葛亮面對面交流的可能。不過,在正史中,王朗和諸葛亮卻有隔空交流的情況。

劉備去世後,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人寫書信給諸葛亮,稱魏國取代漢室江山是順理成章的,蜀國應該向魏國稱臣。自然,面對曹魏勸降的行為,諸葛亮不會答應,並且回信進行了駁斥。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或許是因為這一情況,《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虛構了諸葛亮面對面痛罵王朗的情節。當然,羅貫中的這一虛構,著實讓很多人誤解了王朗,也即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不少人認為王朗有名無實,但是,實際上,王朗卻是一位治國良臣,不然也不會在曹魏官至三公之一的司徒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