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劉備伐吳,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關羽戰敗以後,劉備選擇攻打東吳,並在夷陵敗給了初出茅廬的陸遜。丟失荊州和夷陵戰敗,成為了蜀漢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的重要轉折點。當時,蜀漢內部不乏諸葛亮和趙雲這樣反對伐吳的大臣。劉備為什麼還要堅持伐吳呢?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自關羽戰敗以後,劉備不僅丟掉了荊州的大片土地,同時還失去了不少優秀的將領。像是正常死亡的法正、黃忠,投降曹魏的孟達,主動殺掉的劉封,再加上當時可能重病的馬超。蜀漢可謂是將相凋零。此時,劉備麾下較為有名的將相僅剩下諸葛亮、張飛、趙雲、黃權、魏延等區區數人而已。
關羽、黃忠已死,張飛、趙雲已老,馬超已病
此時,劉備在戰略進攻上有三個選擇,一是自漢中郡經祁山向北攻擊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等郡;二是自漢中郡經沔水向東北攻擊曹魏的魏興、上庸等郡;三是自巴東郡經長江向東攻擊東吳的南郡。
這三個選擇中,第一個選擇是難度最大的,因為後勤補給較為困難,後來諸葛亮的多次北伐都證明了這一點。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從成都運糧到漢中已經較為麻煩了。按照史書記載,諸葛亮還為此詢問楊洪,並委任楊洪擔任蜀郡太守,負責向漢中供給兵源和糧食。
諸葛亮在後勤上非常厲害
第二個選擇的難度僅弱於第一個,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劉備才剛剛打下漢中。漢中經過了曹操伐張魯和劉備伐曹操兩次戰役,經濟破壞嚴重,兩年後的221年,也就是章武元年,漢中郡可能並沒有完全恢復出來。以漢中為根據地供給兵源和糧食,是很難辦到的。後來諸葛亮到建興六年才舉兵北伐,這也是他在漢中屯田一年之後的行動。
第三個選擇難度是這中間難度最小的,自成都到前線的供給可以借用水路,這樣供給的難度無疑大大減低,同時對普通民眾的影響也相對較小,不會動搖本就不強的蜀漢國力的根本。
另外一個方面,從攻擊之後的結果來看,向北攻擊取得三郡。由於遠離後方,蜀漢很難守住。向東北攻擊和向東攻擊,結果都差不多,都能夠憑借水路運輸給一定支撐,而荊州作為劉備過去曾經佔據的地盤,在方方面面都有優勢。
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向東攻擊在後勤和攻佔後的守衛,都是最好的選擇。可能正是因為這個理由,諸葛亮沒能阻止劉備伐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