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夷陵之敗後感歎「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為何會這樣說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三國網小編告訴你。
《資治通鑒·魏紀一》:
諸葛亮與尚書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及漢主伐吳而敗,時正已卒,亮歎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使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裡有三層意思:
諸葛亮認為法正的頭腦比自己厲害;
法正若活著,很有可能阻止劉備東征;
即使無法阻止,若法正跟隨劉備出征,那蜀漢也不至於落敗。
其實諸葛亮的這段話還是非常客觀地,體現了他一貫公正公平的為人處世態度。
第一,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像演義中那樣神機妙算,更別提呼風喚雨
諸葛善治國(賈詡);
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劉曄);
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楊洪);
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司馬懿);
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傅玄)
……
若翻看正史,查看諸葛亮同時期以及後世士大夫對他的評價,我們會發現,諸葛亮的最大特點是善於治國理政,為人處事公平,克己奉公、殫精竭慮,即使他的對手也對其欽佩不已。但說要行軍打仗,他的特點也是持重、求穩,決不冒險,雖難以大勝,但也絕不會大敗;甚至即使在形勢不利之時,也能全身而退,所以司馬懿對他大讚。
而法正則是真正的詭道家,劉備北取漢中時,法正作為軍師隨行,諸葛亮則留在成都負責後勤;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定軍山之戰,更是法正的手筆。當時劉備移營於定軍山,居高臨下,俯視曹營;夏侯淵親自帶兵來奪,法正觀察形勢,眼見時機成熟,讓劉備下令出擊,這才成就了老將黃忠陣斬夏侯淵之名。
第二,由於身份的不同,法正能勸阻劉備,諸葛亮不行
我們首先搞清楚三個要點:
法正是劉璋的老部下,也就是益州的老人;
諸葛亮雖是山東琅琊人,但他的成長、出仕都在荊州,是典型的荊州派,這一點從他與馬良等人的交情就能看出來;
劉備入川,骨幹基本上是從荊州帶過去的。
因此,關羽丟掉荊州,實際上等於劉備手下那些荊州的骨幹丟失了故土,自己的祖墳、宗廟都淪落於孫權之手。這才是劉備不得不東征的原因:他需要給手下一個交代。
這個時候,諸葛亮能勸阻劉備嗎?他若據理力爭,就背上了忘本的罪名。
而法正不同,以他的局外人身份,他可以客觀的陳述事實、列舉利弊,以蜀漢政權大局出發,以文臣武將們的長遠利益著眼,再加上他機智的權術,很有可能改變劉備騎虎難下的尷尬處境。
所以諸葛亮說法正很有可能阻止劉備東征。
第三,即使劉備堅持東行,但有法正做參謀,陸遜可能不是對手
當初劉備爭奪漢中,法正是這一戰略的推動者、策劃者,以及隨行的智囊。他陪同劉備,先與夏侯淵、張郃、徐晃相持超過一年,以相對弱勢的實力,在定軍山大敗曹軍;其後曹操親自前來對陣,最終也鎩羽而歸。
那麼問題來了,陸遜有上面這些著名將領、老油條厲害嗎?比得上久經沙場的曹操以及他身邊的謀士參謀群嗎?而且蜀漢與曹魏的軍力對比VS蜀漢與東吳的軍力對比,是打曹操難,還是打東吳難?
所以啊,如同諸葛亮感歎的那樣,如果法正活著,一定是劉備東征參謀的首選;而以他的智慧,即使受制於政治格局以及後勤,最終難以取得大勝,但也絕不會落敗。
只可惜,劉備先失龐統,後失法正;落的壯志難酬,白帝城悲憤而死,也許這就是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