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張飛和曹操,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荊州之兵,北伐曹操,攻襄陽,圍樊城,是為襄樊之戰。於禁和龐德率七軍救援樊城,與關羽對戰。當時是,恰逢夏時雨季,漢水暴漲,關羽借勢水淹七軍,俘獲於禁和龐德。其中,於禁投降,而龐德卻寧死不屈,最終為關羽所斬。
自此,關羽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站在關羽的角度來講,他斬龐德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關羽和龐德的仇恨,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戰造成的,並非私仇。只是,命運弄人,關羽怎麼也沒有想到,數十年後,自己家族會葬送在龐德後人手中。
話說這龐德雖死,但子嗣尚在,其子龐會,作為將門虎子,頗有父親當年之勇武。當初龐德英勇就義,受到了尊重與厚待,曹操和曹丕感懷其忠烈,先後加封龐德後人爵位食邑,龐會因此在曹魏軍中為將,頗受重用。期間還參與了平定淮南諸葛誕之叛,表現出色,因功進封為鄉侯。
公元263年,魏國伐蜀,龐會也在軍中。鄧艾繞過姜維,偷渡陰平,成功進入成都平原,最終迫使蜀後主劉禪獻城投降,蜀國滅亡。而龐會也借這個機會,找到了殺父仇人關羽的後人,將其滿門屠盡。
當然了,這段歷史更多的是來自於晉朝王隱的《蜀記》,後代許多史學家認為,《蜀記》的作者王隱並不是一個「講求嚴謹真實的記史者」。也就是說,王隱關於歷史上的許多記載,大多屬於「道聽途說」,不嚴肅。
關羽後人是否真的為龐會復仇所殺,在《三國誌》等正史中,卻是沒有記載。
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所以《蜀記》記載的龐會報仇殺關羽後人這件事,沒有其他任何別的史料作為佐證,屬於一家之言,作偽成分較大。另有史料記載,關羽家族也並沒有滅絕,後人還是流傳了下來。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關羽後人並沒有像諸葛亮後人那般,為蜀國捐軀,而是跟著劉禪一起獻城投降。當時,東吳尚存,如果曹魏殺掉主動請降的劉禪君臣等人,那麼,東吳唯有背水一戰。因此,曹魏為了使得東吳不戰而降,必須善待蜀漢舊臣。
所以當初鄧艾攻下成都之後,約束士兵,對蜀國軍民秋毫無犯,只管撫慰蜀國黎民。而且將陣亡的魏國士兵與蜀國士兵一同埋葬,以此證明蜀國納入魏國國界,今後乃一國之民。鄧艾的種種做法是十分切合魏國高層的意願的,因為他們想拿善待蜀國的誠意來說服吳國歸降,究竟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兵家上策。
所以按理來說,投降之後,關羽後人作為原蜀漢貴族,名門之後,會受到曹魏的優待。畢竟關氏一族也是蜀漢勳貴,貿然殺害關氏一族只能是弊大於利,且龐會只是一普通將領,不敢不遵守鄧艾的將令。
但是,當時姜維聯合鍾會,陷害鄧艾,密謀自立,最終事情敗露,引發魏軍內亂,在成都大肆劫掠。蜀漢太子劉璇和姜維妻兒都慘死於亂軍之中,而關羽之孫關彝與整個關家,也在動亂中遭到滅門。
或許龐會就是藉著這個機會,報了父仇,不然按照正常手段,即使他是魏國將領,也不能在蜀國投降之後,去報私仇。
當然,不管怎樣,關羽一家的最終結局是被滿門屠盡,絕了後。相較而言,張飛一家的結局卻是要好上很多。
當年鄧艾滅蜀時,張飛早已離世,留下次子張紹和長孫張遵。其中,長孫張遵戰死於綿竹,次子張紹則帶著大印,代表蜀後主劉禪,向鄧艾投降。張紹乃是蜀漢重臣,劉禪心腹,官拜侍中,加上又有獻城投降的功勞,自然會得到魏軍的優待。
但是,在鍾會叛亂之中,連蜀漢太子劉璇都被亂兵殺害,張紹一家憑什麼卻能得以保全?如果說全都是運氣,顯然不夠說服力,難道關羽後人就該倒霉?
事實上,張飛一家的善終,和家中女眷有著莫大的關係。
首先,張飛的夫人夏侯氏,乃是夏侯淵的侄女,屬於夏侯一脈的人。早年夏侯氏出城撿柴火時,碰到了張飛,張飛見其美貌便在城外順便擄走了她,之後娶其為妻。
「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為張飛所得。飛知其為良家女,遂以為妻。」
眾所周知,曹魏與夏侯家世代聯姻,為曹魏的股肱之臣。夏侯家在曹魏等同於皇親國戚,夏侯惇、夏侯淵這些人都是曹操當年打天下的兄弟,甚至於曹操本家就是夏侯家,如此說來,曹操和張飛都還算是親戚。雖然蜀漢滅亡時,曹魏早已經是司馬家的天下,但是夏侯氏的影響力還是存在的。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曾這樣評價夏侯家:
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死,猶或悼之,況朕受禪於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
這導致魏軍將領對於張飛一家,有著更多的親近。或者說,有些忌憚。相較而言,關羽一家的背後可是擔著龐會這樣的大仇家。
此外,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劉禪,其中長女早逝,次女繼任為皇后。所以,張家是外戚,能夠得到劉禪的庇佑。再加上張紹本就是劉禪心腹,相比於僅剩下孫子輩的關羽一家,張家在蜀漢的地位其實要高上不少,其受到的安保和重視程度也會高上許多。
所以,相當於關羽一家,張飛一家的優勢要大上不少。比如主動投降的功勞,更高的身份地位,以及和曹魏更加親近的關係等等,或許還有那麼一些運氣成分在裡面。最終,張紹領著全家跟著劉禪去了洛陽,封侯進爵,雖然過得是被軟禁的生活,但性命無虞,衣食無憂,也算是善終了。